焦点要闻:“千亿吸金大战”,特斯拉、比亚迪谁是赢家?
春节假期已然过去,正式进入工作模式。
而在之前的文章中,不止一次的提到,整个2022年,虽然中国车市遭遇了诸多挑战与变数,但新能源板块还是迎来了井喷式的向好。
【资料图】
作为最有说服力的论据,从乘联会发布的终端成绩单来看,1-12月新能源乘用车累计批发销量达到649.8万辆,同比增长96.3%。1-12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567.4万辆,同比增长90.0%。
更为令人感到兴奋的是,最后的12月,新能源车厂商批发渗透率达到33.7%,较2021年12月21.3%的渗透率,提升12个百分点。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50.6%。
12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达到29.5%,较2021年12月22.6%的渗透率,提升7个百分点。其中,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51.0%。
毫无疑问,一场彻彻底底的骤变正在发生。
与此同时,根据乘联会官方的预测,2023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批发累计销量或将达到840万辆,增幅继续高达30%,前景同样可谓一片大好。
也恰恰基于这样的背景,如果悉数当中贡献最大的佼佼者,相信大多人都会毫不犹豫的把选票投给目前中国新能源市场中最炙手可热的车企——比亚迪。
至于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它拿出了一份劲爆的成绩单。
整个2022年,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达到186.85万辆,同比增长152.46%,同样创下历史新高。
其中,DM车型全年累计销量达到94.63万辆,EV车型全年累计销量达到91.12万辆。并且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出口方面,累计销量达到5.59万辆,同比增长307.2%。
整体形势,可谓一片大好。
当然,还有另一维度的原因,那便是在销量端比亚迪战胜了其位于全球新能源市场永远绕不开的最大对手——特斯拉。
整个2022年,遭遇种种不可抗力的阻击,这家美国车企虽然共计交付新车131万辆,相比2021年增长40%,但最终不及之前150万辆的目标。
具体车型方面,Model 3(参数丨图片)与Model Y两款走量车型,共计交付124.71万辆。可以肯定的是,二者依旧是这家美国车企绝对的主销担当。
根据特斯拉官方发布的口径,顺势蝉联了“2022全球纯电动车销冠”,但恰恰因为有了比亚迪开挂般的存在,其还是不可避免的丢掉了“2022全球新能源车销冠”,相比前者少卖超55万辆。
然而,十分有趣的是,随着最近几天两份关键财务数据的接连出炉,二者之间的比较再度开始。顺势,就像文章标题所提及的那样,不禁好奇这场“吸金大战”究竟谁是赢家?
话不多说,直接用结果说话。
首当其中的比亚迪,率先抛来了2022年度业绩预告。从具体内容来看,公司总营收突破4200亿元人民币,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160-17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25.42%-458.26%,扣非净利润则达到151-163亿元人民币。
对于公司业绩的大幅增长,比亚迪官方解释道:“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实现强劲增长,拿下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推动盈利大幅改善,并有效缓解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
“另外,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方面,消费电子行业需求持续低迷,导致产能利用率偏低,该业务板块盈利承压,但受益于海外大客户份额提升及业务结构优化,实现了业务长期稳定发展。”
当然,熟悉比亚迪的读者必然能够知晓,新能源车板块爆炸性的增长,才是其营收实现巨大跃升的关键。
相比之下,特斯拉也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10-K文件,显示其2022年总营收为814.62亿美元(约合55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 51%。换言之,在卖出更少车的情况下,特斯拉在这一项上战胜了比亚迪。
继续望向更深处,这家美国车企位于中国市场的营收达到181.45亿美元(约合1225亿元人民币),占比 22.27%;美国市场实现营收405.53亿美元(约合2737亿元人民币),占比高达49.78%,仍旧是特斯拉最大的细分板块;其他市场实现营收227.64亿美元(约合1536亿元人民币),占比为27.75%。
从增速来看,中国市场营收同比增加31.07%;美国市场不仅营收占比最高,同比增幅同样最大,达到夸张的69.09%;其他市场同比增加42.22%。
毫无疑问,这家美国车企在华的向上势头,明显有所减缓。之前两年,均达到100%以上。如此结果同样能够从侧面体现出,所遭遇到的终端竞争与内卷程度的加剧。坚决开启“价格战”,显然也是为了重新夺回领先。
作为绝对的底气,还算可观的单车毛利与盈利能力给予了特斯拉支撑。关于这两项数据,其春节假期前发布的财报已经披露。
2022年全年单车毛利率为28.5%,相比去年下滑了0.8个百分点;2022年全年GAAP净利润达到126亿美元(约合85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8%,创下历史新记录。
由此必须承认的是,虽然销量不如比亚迪,但在这场“吸金大战”中,特斯拉还是赢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至于2023年,前者最为需要继续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而后者则需要卖更多的车,保证复合增长率、触及既定目标。
身为旁观者,我们非常愿意见证“两强争霸”的盛况。